1947年5月16日,震动全球的孟良崮战役终于落下帷幕。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国军整编第74师几乎全军覆没,师长张灵甫在兵败之后英勇牺牲,年仅44岁。战胜的消息传开后,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心情激动,满面笑容,随即作诗一首:“孟良崮上鬼神号,七十四师无地逃,信号飞飞星乱眼,照明处处火如潮;刀丛扑去争山顶,血雨飘来湿战袍,喜见贼师精锐尽股票配资t+0平台,我军个个是英豪。”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敌军损失的深刻感触。
实际上,在孟良崮战斗进行的过程中,陈毅和粟裕就已经下令:“(张灵甫)活要见人、死要见尸!”因此,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的特务团,在冲上孟良崮的第一时间,就将张灵甫的遗体连夜抢运下山,并随部队转移,以确保确认身份。据第6纵队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回忆,当时张灵甫和其他部队指挥官藏身在一个石洞里。我军占领了洞口后,立即用机枪、汤姆枪和手榴弹向洞内发起攻击。爆炸声之后,洞内有人呼喊:“不要打了,张师长已经被手榴弹炸死了。”随后,第6纵队的战士们冲入洞内,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了报话机旁,而副师长蔡仁杰和第58旅旅长卢醒也在此过程中被我军击毙。
展开剩余71%对于张灵甫这一强敌的死亡,华东野战军的领导层表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。陈毅和粟裕指示,第6纵队必须为张灵甫妥善安葬。很快,张灵甫的墓地在山东沂水的野猪旺小山村的一个山岗上建立了起来,成为他长眠之地。
那么,张灵甫的葬礼是如何安排的呢?根据当时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的传记,接到上级要求妥善安葬张灵甫的指示后,皮定均让政治部购买了一口棺木。当时,政治部的同志们四处寻找,最后在方圆十里的地方才找到了一家棺材铺。同志们询问价格,棺材铺老板伸出了四根手指,意思是要400元。这个价格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昂贵,经过请示皮定均同意后,他们才购买了这口涂了黑漆的棺材。
随后,政治部的同志们按皮定均的要求开始整理张灵甫的遗容。皮定均认为,作为一位阵亡的将领,张灵甫应该得到应有的军人尊严和荣誉。因此,同志们用湿毛巾小心地将张灵甫的脸清洗干净。然而,当他们试图为张灵甫换上衣服时,却遇到了一个难题。原本的军装已经破烂不堪,而他们又找不到国军的将军制服。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,同志们只得为张灵甫换上了我军的一套崭新制服。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,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向皮定均请示,询问是否允许被俘的整编第74师官兵前来最后瞻仰张灵甫的遗容。
皮定均经过思考,认为这些曾与张灵甫并肩作战的士兵,虽然已成为俘虏,但他们仍希望能够最后见一见他们的师长,这份情感值得尊重和理解。因此,皮定均批准了这个请求。
在张灵甫的安葬过程中,华东野战军并没有进行过于复杂的仪式,但却安排了一个简单而庄重的告别仪式,由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,皮定均也亲自前往。仪式在一棵古树下举行,棺材旁边停放着张灵甫的遗体,下面是担架。9名俘虏——原整编第74师的高级军官,依次走到担架旁,围绕着张灵甫的尸体跪下,默默抹去眼泪。谢胜坤看到适当时机,便命人打开了棺材盖,里面铺好了一张军被。接着,两个战士小心地将张灵甫的遗体抬进棺材,棺材随即被盖上。很快,古树旁边竖起了一座简朴的坟墓,墓前立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“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”。
张灵甫的死讯传到国民政府,蒋介石极为痛心,仿佛失去了亲人。为了安抚军心、激励士气,国军开始大肆宣扬张灵甫的英勇事迹,称其在形势不利时,召集各部长官至山岩指挥所并自杀以“成仁”。然而,由于当时的证据不足,张灵甫究竟是死于战斗中,还是选择自杀,成了一个未解之谜。无论真相如何,张灵甫已不再回来,至于他如何死去,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。
随着整编第74师的全军覆没,华东战场的形势开始发生逆转股票配资t+0平台,胜利的曙光终于出现在前方。
发布于:天津市